2014-09-01 12:20:09出處:其他作者:佚名
中國人最堅韌,擅長化悲為樂。比如說,明朝時候,杭州人把清明節(jié)過成了郊游節(jié),妝飾一新,出門踏青,掃完墓就地野餐樂飲。重陽節(jié)亦是如此。按《易經(jīng)》說,九為陽數(shù),九月九日,重九之?dāng)?shù),是陽氣極盛時。三月三踏春,九月九踏秋,秋收時祭天祭祖,佩茱萸飲菊花酒求壽。曹丕認為“九為陽數(shù),而日月并應(yīng),俗嘉其名,以為宜于長久,故以享宴高會。”是湊個時令,要長壽的意思了。當(dāng)然,中國人的傳說里,從來不缺邪性的典故,梁吳均寫《續(xù)齊諧記》做了個解釋: 汝南桓景跟著方士費長房——就是“費長房壺中日月”,會縮地術(shù)那位——游學(xué),費長房跟他說:九月九日,你家有災(zāi);回家去,讓家人做絳囊,盛茱萸,系胳膊上,登高飲菊花酒,就能避禍;妇罢辙k了,登高喝酒回了家,發(fā)現(xiàn)家里雞犬牛羊死了一地——算是替家里人遭了禍。 按這說法,重陽節(jié)其實是登高避禍節(jié)。山東昌邑以前也有規(guī)矩,重陽吃辣蘿卜湯,“喝了蘿卜湯,全家不遭殃”;滕州不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歸家過節(jié),“回家過重陽,死她婆婆娘”。當(dāng)然這也只是地方習(xí)俗,大多數(shù)人過重陽很悠哉,就是個爬山喝酒。細想來,插茱萸、飲菊花酒,都有道理,哪怕不為了避禍,茱萸可以防蟲驅(qū)寒,菊花可以解熱去煞。金風(fēng)肅殺時節(jié),配這二物沒錯,但也有不那么儀式化的:孟浩然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”,一點兒都沒有避禍的慌張,純粹是郊游取樂,貪圖朋友的雞黍、青山、場圃、田家來著。這就是中國人過節(jié)的精神啦。 中國人最重飲食,而且不時不食,節(jié)令獻祭、聚會飲宴,最后都是為了個吃。以前北京的山東館子,極聰明,每逢重陽節(jié),不只喝菊花酒,還出個“菊花鍋子”。因為重陽節(jié)是入秋,須進補,可是宅門里太太小姐,多有類似于林黛玉體質(zhì)的,纖弱不勝,不能跟北方大漢似的狂吞涮羊肉。用菊花瓣兒灑火鍋里,另加刻意削薄的魚片、羊肉片、藕片等物,一涮就熟,溫潤中不失清和,專門遷就太太小姐們。袁枚《隨園食單》里則說過一個栗子糕,是重陽小食:把栗子磨成粉,與糯米和糖,蒸成糕,加瓜子松仁,當(dāng)零食吃,想見甜軟香糯,怎么吃都不會傷脾胃。 正經(jīng)重陽節(jié)傳統(tǒng)食物,就是重陽糕。最初是隋唐之際,重陽節(jié)還帶祭祀秋天的任務(wù),黍秫收獲,于是用粘米來做糕,大家邊吃邊感謝上蒼;富貴人家用棗子和栗子混合做,圖個香甜。北宋末年,重陽糕已經(jīng)成了規(guī)模:蒸得了糕,還要加石榴子、栗子黃、銀杏、松子肉,上面插剪彩小旗,為了圖漂亮;偶爾還會加豬羊肉和鴨子。明朝時還有種玩法,是拿重陽糕擱兒女額頭,祝愿:“愿兒百事皆糕(高)。”取諧音,圖個吉利。歷來重陽糕配方不一,但高熱量、高糖分是必須的:無非為了大秋天,補一補氣罷了。 菊花酒的規(guī)矩不難解釋:中國人自來喜歡吃花喝花,不獨菊花一味。屈原“夕餐秋菊之落英”,是直接吃的。曹丕趁重陽節(jié),給鐘繇送菊花,認為那天一切植物都萎靡,只有菊花“紛然獨榮”,若非“含乾坤之純和,體芳芳之淑氣”,怎會如此?菊花用來泡茶就很香了,泡酒更妙,而且不只重陽節(jié)能喝!督鹌棵贰防,夏提刑和西門慶交好,到十月份還制了菊花酒送來。西門慶嫌這東西“香淆氣的,沒大好生吃”,后來要吃時,“碧靛清,噴鼻香”。喝菊花酒有講究:未曾篩酒,先攙一瓶涼水,“以去其蓼辣之性,然后貯于布甑內(nèi)”,這樣再篩出來,醇厚好吃。這意思很明白:菊花酒香得有蓼辣之性了,要加水稀釋才好喝。王維想象山東兄弟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,很感傷,其實兄弟們登了高,香甜的菊花酒喝著,重陽糕粘而又甜的吃著,還自覺能延年益壽,再感傷也有限,苦的倒是他自己,只好“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”了。 |
賬戶未綁定手機號
綁定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