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吃什么

您所在的位置: 營養(yǎng) > 美食專題 > 夏至

夏至要吃什么

2013-05-31 出處:pcbaby 作者: 佚名

關(guān)鍵詞: 夏至要吃什么 夏至吃什么 夏至養(yǎng)生 夏至是什么意思 夏至日 夏至是什么時候

  夏至吃什么?夏至意味著炎炎夏天的到來,大家當然會想要食用一些祛暑降溫的食物。那么夏至養(yǎng)生,夏至要吃什么呢?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節(jié)氣習俗,我們一起來看看吧。

 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,俗稱過水面,有“冬至餃子夏至面”的諺語。

 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,黃縣(今龍口市)一帶則煮新麥粒吃,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致的小笊籬,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撈,既吃了麥粒,又是一種游戲,很有農(nóng)家生活的情趣。

  平陰一帶,夏至日祭祀祖先。

  伏日。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冥伏,第四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,總稱伏日。伏日人們食欲不振,往往比常日消瘦,俗謂之“苦夏”,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“苦夏”,入伏的早晨吃雞蛋,不吃別的食物。

  伏日這天,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,膠東東部都吃面條,長島民謠:“立秋(餃子)入伏面。”招遠吃水餃,無棣習慣吃面條、豆湯和面棋子,鄒城喜歡喝冰水,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里避暑。

  臨沂地區(qū)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。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,據(jù)說牛喝了身子壯,能干活,不淌汗。民謠說:“春牛鞭,舐牛漢(公牛),麥仁湯,舐牛飯,舐牛喝了不淌汗,熬到六月再一遍。”入伏后是種秋菜的季節(jié),有“頭伏蘿卜二伏菜,三伏還能種蕎麥”之諺。

  夏至吃狗肉荔枝,是嶺南一帶的人以借名想吃的“專利”。廣州粵語地區(qū)和廣西的欽州、玉林等地區(qū)的人也是非常喜歡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。據(jù)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熱,有“冬至魚生夏至狗”之說,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延續(xù)到今。

  夏至食狗肉的風俗,民間有“夏至狗,沒路走”的俗語,意思是夏至這天,許多狗被殺掉,沒路可逃。民間說法是,狗肉性溫,大補元氣,屬性燥熱,僅適宜秋冬季節(jié)食用,夏天吃狗肉會上火,外熱加上內(nèi)熱,對身體不利。但夏至這天例外,夏至這天吃了狗肉,不但不會熱氣,不會對身體引起不適,反而會對身體有益。大概是相生相克的道理吧。當然,夏至吃狗肉,也應(yīng)適可而止,不要吃得太多,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腸胃病。

  對夏至吃狗肉何以如此熱衷?當?shù)亓鱾髦@樣一種說法,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,抵御瘟疫等。“吃了夏至狗,西風繞道走”,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,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,少感冒,身體好。正是基于這一良好愿望,成就了“夏至狗肉”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。

  廣東人素有喜吃狗肉之習,陽江地區(qū)尤甚。而據(jù)有關(guān)資料記載,夏至殺狗補身,相傳源于戰(zhàn)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,六月酷熱,疫癘流行。秦德公便按“狗為陽畜,能辟不祥”之說,命令臣民殺狗避邪,后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。“立夏日,吃補食”的民謠,也說明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。

    >>更多精彩內(nèi)容請瀏覽:夏至吃什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