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親子寶典 > 早教百科 > 唐詩宋詞精選 > 孟浩然

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

經(jīng)PCbaby專家團審閱

 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原文

  山暝聽猿愁,滄江急夜流。

  風(fēng)鳴兩岸葉,月照一孤舟。

  建德非吾土,維揚憶舊游。

  還將兩行淚,遙寄海西頭。

 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注釋

  桐廬江:即桐江,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境。廣陵:今江蘇省揚州市。舊游:指故交。

  暝:指黃昏。

  滄江:指桐廬江。滄同“蒼”,因江色蒼青,故稱。

  建德:唐時郡名,今浙江省建德縣一帶。非吾土:不是我的故鄉(xiāng)。王粲《登樓賦》:“雖信美而非吾土兮,曾何足以少留。”

  維揚:即揚州!抖磿·禹貢》:“淮海維揚州。”

  遙寄:遠(yuǎn)寄。海西頭:指揚州。隋煬帝《泛龍舟歌》:“借問揚州在何處,淮南江北海西頭。”因古揚州幅員遼闊,東臨大海,故稱。

 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的詩意

  山色昏暗聽到猿聲使人生愁,桐江蒼茫夜以繼日向東奔流。兩岸風(fēng)吹樹動枝葉沙沙作響,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葉孤舟。

  建德風(fēng)光雖好卻非我的故土,我仍然懷念揚州的故交老友。相憶相思我抑不住涕淚兩行,遙望海西頭把愁思寄去揚州。

 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賞析

  這首詩在意境上顯得清寂或清峭,情緒上則帶著比較重的孤獨感。

  詩題點明是乘舟停宿桐廬江的時候,懷念揚州(即廣陵)友人之作。桐廬江為錢塘江流經(jīng)桐廬縣一帶的別稱。“山暝聽猿愁,滄江急夜流。”首句寫日暮、山深、猿啼。詩人佇立而聽,感覺猿啼似乎聲聲都帶著愁情。環(huán)境的清寥,情緒的黯淡,于一開始就顯露了出來。次句滄江夜流,本來已給舟宿之人一種不平靜的感受,再加上一個“急”字,這種不平靜的感情,便簡直要激蕩起來了,它似乎無法控制,而像江水一樣急于尋找它的歸宿。接下去“風(fēng)鳴兩岸葉,月照一孤舟。”語勢趨向自然平緩了。但風(fēng)不是徐吹輕拂,而是吹得木葉發(fā)出鳴聲,其急也應(yīng)該是如同江水的。有月,照說也還是一種慰藉,但月光所照,惟滄江中之一葉孤舟,詩人的孤寂感,就更加要被觸動得厲害了。如果將后兩句和前兩句聯(lián)系起來,則可以進(jìn)一步想象風(fēng)聲伴著猿聲是作用于聽覺的,月涌江流不僅作用于視覺,同時還有置身于舟上的動蕩不定之感。這就構(gòu)成了一個深遠(yuǎn)清峭的意境,而一種孤獨感和情緒的動蕩不寧,都蘊含其中了。

  詩人之所以在宿桐廬江時會有這樣的感受,是因為“建德非吾土,維揚憶舊游。”建德當(dāng)時為桐廬鄰縣,這里即指桐廬江流境。維揚,揚州的古稱。按照詩人的訴說,一方面是因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鄉(xiāng),“雖信美而非吾士”,有獨客異鄉(xiāng)的惆悵;另一方面,是懷念揚州的老朋友。這種思鄉(xiāng)懷友的情緒,在眼前這特定的環(huán)境下,相當(dāng)強烈,不由得潸然淚下。他幻想憑著滄江夜流,把他的兩行熱淚帶向大海,帶給在大海西頭的揚州舊友。

  這種凄惻的感情,如果說只是為了思鄉(xiāng)和懷友,那是不夠的。孟浩然出游吳越,是他四十歲去長安應(yīng)試失敗后,為了排遣苦悶而作長途跋涉的。“山水尋吳越,風(fēng)塵厭洛京”(《自洛之越》),這種漫游,就被罩上一種悒悒不歡的情緒。然而在詩中,詩人只淡淡地把“愁”說成是懷友之愁,而沒有往更深處去揭示。這可以看作孟浩然寫詩“淡”的地方。孟浩然作詩,原是“遇思入詠”,不習(xí)慣于攻苦著力的。然而,這樣淡一點著筆,對于這首詩卻是有好處的。一方面,對于他的老朋友,只要點到這個地步,朋友自會了解。另一方面,如果把那種求仕失敗的心情,說得過于刻露,反而會帶來塵俗乃至寒傖的氣息,破壞詩所給人的清遠(yuǎn)的印象。

  除了感情的表達(dá)值得讀者注意以外,詩人在用筆上也有輕而淡的一面。全詩讀起來只有開頭兩句“山暝聽猿愁,滄江急夜流”中的“愁”、“急”二字給人以經(jīng)營錘煉的感覺,其余即不見有這樣的痕跡。特別是后半抒情,更像是脫口而出,跟朋友談心。但即使是開頭的經(jīng)營,也不是追求強刺激,而是為了讓后面發(fā)展得更自然一些,減少文字上的用力。因為這首詩,根據(jù)詩題“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”,寫不好可能使上下分離,前面是“宿”,下面是“寄”,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過渡和聯(lián)系。而如果在開頭不顧及后面,單靠后面來彌補這種聯(lián)系,會分外顯得吃力,F(xiàn)在頭一句著一個“愁”字,便為下面作了張本。第二句寫滄江夜流,著一“急”字,就暗含“客心悲未央”的感情,并給傳淚到揚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據(jù)。同時,從環(huán)境寫起,寫到第四句,出現(xiàn)了“月照一孤舟”,這舟上作客的詩人所面臨的環(huán)境既然是那樣孤寂和清峭,從而生出“建德非吾土,維揚憶舊游”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。因此,可以說這首詩后面用筆的輕和淡,跟開頭稍稍用了一點力氣,是有關(guān)系的。沒有開頭這點代價,后面說不定就要失去渾成和自然。

  孟浩然寫詩,“遇思入詠”,是在真正有所感時才下筆的。詩興到時,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,只是用淡淡的筆調(diào)把它表現(xiàn)出來。那種不過分沖動的感情,和渾然而就的淡淡詩筆,正好吻合,韻味彌長。這首詩也表現(xiàn)了這一特色。

 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的作者—孟浩然簡介

  孟浩然 (689~740)唐代詩人,本名浩,字浩然,漢族。襄州襄陽(今湖北襄樊)人,世稱孟襄陽。因他未曾入仕,又稱之為孟山人。

  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。曾隱居鹿門山。

 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(yīng)制,詠物的狹窄境界,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懷抱,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,并得到時人的傾慕。李白稱頌他「高山安可仰,徒此揖清芬」,杜甫禮贊他「清詩句句盡堪傳」?梢娝诋(dāng)時即享有盛名。他死后不到十年,詩集便兩經(jīng)編定,并送上「秘府」保存,F(xiàn)有《孟浩然集》。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,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、行旅等內(nèi)容。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,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(xiàn)。他和王維并稱“王孟”,雖遠(yuǎn)不如王詩境界廣闊,但在藝術(shù)上有獨特的造詣。

  孟浩然的一生,徘徊于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,直到碰了釘子才了結(jié)了求官的愿望。他雖然隱居林下,但仍與當(dāng)時達(dá)官顯官如張九齡等有往還,和詩人王維、李白、王昌齡也有酬唱。他40歲時,游長安,應(yīng)進(jìn)士舉不第。曾在太學(xué)賦詩,名動公卿,一座傾服,為之?dāng)R筆。他和王維交誼甚篤。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(nèi)署,適逢玄宗至,浩然驚避床下。王維不敢隱瞞,據(jù)實奏聞,玄宗命出見。浩然自誦其詩,至"不才明主棄"之句,玄宗不悅,說:"卿不求仕,而朕未嘗棄卿,奈何誣我!"放歸襄陽。后漫游吳越,窮極山水之勝。開元二十二年(734),韓朝宗為襄州刺史,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,為他延譽。但他不慕榮名,至期竟失約不赴,終于無成。開元二十五年,張九齡為荊州長史,招致幕府。不久,仍返故居。公元740年(開元二十八年),王昌齡游襄陽,訪孟浩然,相見甚歡。適浩然背上長了毒瘡,醫(yī)治將愈,因縱情宴飲,食鮮疾發(fā)逝世。

  孟浩然生當(dāng)盛唐,早年有用世之志,但政治上困頓失意,以隱士終身。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,不樂于趨承逢迎。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,為同時和后世所傾慕。李白稱贊他"紅顏棄軒冕,白首臥松云",贊嘆說:"高山安可仰,徒此揖清芬"(《贈孟浩然》)。王士源在《孟浩然集序》里,說他"骨貌淑清,風(fēng)神散朗;救患釋紛,以立義表;灌蔬藝竹,以全高尚"。王維曾畫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,題曰:"浩然亭"。后人因尊崇他,不愿直呼其名,改作"孟亭",成為當(dāng)?shù)氐拿麆俟袍E。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。王維、李白、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,杜甫等人也與他關(guān)系甚好。

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相關(guān)的問答
裝親子寶典 贏母嬰豪禮
相關(guān)文章推薦
育兒圖片推薦
聯(lián)系編輯

聯(lián)系編輯:丁笑
聯(lián)系郵箱:dingxiao#pcbaby.com.cn(請將#改成@)
聯(lián)系電話:020-38178288-3033

賬戶未綁定手機號

綁定 ×
綁定手機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