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吃餃子

您所在的位置: 營養(yǎng) > 美食專題 > 冬至吃餃子

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由來

2016-12-16 出處:其他 作者: 佚名

關(guān)鍵詞: 冬至吃餃子 冬至吃餃子的來歷 冬至餃子 冬至吃什么

冬至餃子:

  冬至吃餃子,有人說這是為了紀念東漢“醫(yī)圣”張仲景。說有一年冬天,張仲景做官期滿,在告老還鄉(xiāng)的路上,看到很多無家可歸的老百姓,面黃肌瘦,衣不遮體,耳朵都凍爛了;氐郊乙院,他趕緊研究了一個御寒保護耳朵的方子,據(jù)說這方子是用羊肉、辣椒和其它御寒的藥物按藥性比例做成餡,用面皮將這些餡包成像耳朵形狀的物體(形如今天的餃子),然后熟讓人們連湯吃下。

  冬至那天,天氣冷得滴成冰。張仲景便讓家人到大街上支上大鍋,為窮人施舍他發(fā)明的這種藥。說來真奇,人們吃了這藥,便渾身發(fā)暖,兩耳生熱,耳朵都得到了保護。因為這藥的形狀像耳朵,功效也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,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“祛寒嬌耳湯”。

  從那以后,人們按照張仲景的囑托,每到冬至這天,都做這種餃子形狀的藥物驅(qū)寒保護耳朵。后來又不知過了多少年月,這風俗一直延續(xù)下來,但“祛寒嬌耳湯”人們已經(jīng)不吃也不會做了。只是把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,那餃子餡當然也不再是中藥藥物了。再到后來,連這事的起源人們也說不清楚了,只是記住了一句話:“冬至吃餃子——不凍耳朵”。

 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,說在漢朝時,北方匈奴經(jīng)常騷擾河北一帶邊境,百姓不得安寧.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(lǐng),十分兇殘.一年,漢軍于冬至這天向進犯的匈奴發(fā)起反攻.河北百姓對渾氏和屯氏恨之入骨,為響應(yīng)漢軍行動,他們除去踴躍支前外,還用肉餡包成角兒,取“渾”與“屯”之音,呼作“餛飩”.意思是剝渾氏與屯氏的皮,吃渾氏與屯氏的肉,以求平息戰(zhàn)亂,早日過上太平日子.

夏至面:

  農(nóng)歷五月間(陽歷6月22日)的夏至,太陽到達黃經(jīng)90°,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。民俗專家表示,夏至和春節(jié)、冬至一樣,屬于中國民間重要的節(jié)日,稱為“夏至節(jié)”,周代已有祭神儀式,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、荒年與人民的饑餓。 漢族風俗,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(qū)。指夏至節(jié)(二十四節(jié)氣之一)吃涼面(條)的習俗。清·潘榮陛《帝京歲時紀勝》:“是日,家家俱食冷淘面,即俗說過水面是也……諺云:“冬至餛飩夏至面”。

  民間有“吃過夏至面,一天短一線”的說法。意即夏至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,此后太陽逐漸向南移動,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,“一天短一線”。

  >>>更多精彩內(nèi)容請瀏覽:冬至吃餃子